太钢笔尖钢以“工匠精神”升级“中国制造”
"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、柔性化生产,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。"2016年3月5日,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"工匠精神"。从此以后,"工匠精神"成了总理讲话的高频词,也成为当下国人的流行语。
何谓"工匠精神"?对于一个企业而言,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、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以及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。在太钢人看来,去年初李克强总理来到太原发出了为何笔尖用钢还需进口的"圆珠笔头之问",而今,太钢生产的国产圆珠笔笔尖已经能够批量供货,打破了进口依赖。而这些所有的进步都离不开一个因素:太钢人身上的"工匠精神"。
笔尖虽小讲究很大,格力没有拿下
如果不是李克强总理说出来,估计好多人都不知道。3000多家制笔企业、20余万从业人员、年产圆珠笔400多亿支……中国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,但是,小小的圆珠笔头却需要进口。
据了解,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。目前,直径0.5毫米至1.0毫米的碳化钨球珠,我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,还大量出口。但直径仅有2.3毫米的球座体,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,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、日本等国家手中。中国每年需要用每吨12万元的价格进口1000多吨生产笔尖的钢材,付出外汇1500万美元。宣称“让世界爱上中国造”的格力集团前董事长董明珠,曾雄心勃勃地表示把这个任务“交给我”,结果却终因为缺乏适合的材料而作罢。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大国来说,我们可以造出高铁、大飞机,怎么就造不出一个小小的笔尖呢?
据介绍,研发笔尖钢的难度在于,它不能不强韧也不能太强韧,性能区间很窄。用一般的不锈钢加工不了圆珠笔头:笔尖里的孔是钻出来的,钻普通钢材,褪下的螺旋状钢屑会堵住孔径无法继续。笔尖钢没那么韧,不会掉落螺旋钢屑。但另一方面,笔头顶端厚度不到0.4毫米,要切削出有台阶有沟槽的微观结构,达到微米级精度,压力巨大,笔尖钢如果太脆就会在刀下开裂。
“对制造业来讲,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要的任务还是要提高供给质量、供给品种、供给能力。否则,国人每年去国外海淘、海购,对制造业来讲也不光彩。”在太钢集团董事长李晓波看来,“圆珠笔头之问”这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背后,实际折射出国内制造业“低端产品过剩、高端产品生产不了”,是供给侧出了问题,对应着“中国制造”所处的尴尬现实。这对于一贯秉承精益求精“工匠精神”的太钢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。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“中国笔头”,很久以来一直压在太钢人的心头上。
吃饭睡觉都在思考,灵感来自“和面”
疾风知劲草,烈火炼真金。越是艰难就越要迎难而上。国家早在2011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,而太钢作为责无旁贷的主力参与进来。
一直以来,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,太钢必须自主开发一套前所未有的炼钢工艺。没有任何参考,只能不断地积累数据、调整参数、设计工艺方法。
“一切资料都没有,我们用几十公斤的炼炉开始实验,成千次地摸索。”负责“笔尖钢”项目的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说,几年来,他们这些攻关项目的人员一直都在苦心琢磨解决方法,甚至在休息、吃饭的时候也忍不住去思考。而终于,从司空见惯的家常“和面”中找到了突破灵感:面要想活得软硬适中,就要加入新“料”,相对应的钢水里就要加入工业“添加剂”。普通的添加剂都是块状,如果能把块状变细变薄,钢水和添加剂就会融合得更加均匀,这样就可以增强切削性。炼特种钢是个精细活儿,从原料到笔尖钢丝,需要50多道工序,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质量控制。如果炼钢有微小的气泡,钢丝就有可能在机器上穿孔;盘条轧制时也可能会表面开裂。为了钢丝外表不受一点刮蹭,他们在吊运钢丝卷的时候,不能用钢叉,而是用皮带;之后还要用木箱包装。
经过5轮近百项的试验,太钢先后在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的易切削性、性能稳定性、耐锈蚀性等7大类工艺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,掌握了贵重金属合金均匀化、夹杂物无害化处理等多项关键技术,为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并实现批量生产奠定了基础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试验终于取得成功。在电子显微镜下,太钢集团看到了“添加剂”分布均匀的笔尖钢。2016年9月,大规模炼钢十多次后,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。这批直径2.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,可以骄傲地写上“中国制造”的标志。
一年10次打破垄断,太钢太多“笔尖”
太原钢铁集团的轧钢车间里,红热的不锈钢柱被挤压成纤细的钢条;之后钢条被拉伸成钢丝;后切削出圆珠笔头。而在其大客户贝发笔业的测试实验室,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正在进行极限测试,在同一个角度下,每支笔芯都要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不出现断线情况。由于“太钢牌”笔尖的耐磨性、流畅度、均匀度已经达到国外进口笔尖的水准,太钢同包括贝发在内的多家制笔企业达成了供货合作。
王辉绵高兴地告诉记者:“从去年后半年批产品成功出炉直至如今,太钢送抵用户的钢材量已经从几吨提升到十吨以上,预计未来两年内能够实现进口替代。如今,进口笔尖钢材的价格近已经跌了四分之一。”
在加快新材料研发的同时,太钢还积极推进笔头用不锈钢材料生产的标准化建设。前不久,由太钢负责起草的《笔头用易切削不锈钢丝》行业标准也通过全国钢标委的审核认定,填补了我国该类产品标准的空白。
王辉绵介绍,笔尖钢其实仅仅是太钢研发生产的众多新产品中的一个。2016年,太钢高端产品研制的步伐明显加快,相继推出了十余种打破国外垄断的新产品。一批新、优、特产品陆续问世,成为太钢搏击市场、抵御钢铁“寒冬”的利器。2016年,在钢产量基本持平的情况下,太钢实现利润12.9亿元。在其他绝大多数钢铁企业还都在“熬冬”的时候,率先勇敢实现了“冬泳”。
“工匠精神”需要土壤,重在惜才尚贤
“王工程师有点‘轴’劲儿,也就是现在大家常说的‘工匠精神’。其实从2016年9月,我们已经成功生产出批笔尖钢,当时我们就想来宣传报道这个事情。但王工程师一口回绝了我,他说必须等到产品性能完全达到进口的标准才能对外公布。太钢包括王工在内的许多科研人员都是这样,力求自己的产品做到完美。”太钢集团新闻中心主任黄传宝介绍,太钢人身上几乎都能看见那种精益求精的“工匠精神”,这也是一个企业想要长足发展的必备精神。而这种精神是需要企业为其提供培育土壤的。
黄传宝介绍,太钢研发能力之所以强,一个原因在于它的工程师勤跑用户,有一种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。太钢有一种双经理制,研发团队里有销售经理和生产经理,生产经理要倾听用户的反馈,指导用户正确使用材料。目前,太钢有20多个双经理的材料研发小组,笔尖钢是其中之一。笔尖钢在制笔企业初步使用成功后,太钢的工程师仍做了近百项试验,调整钢材去适应客户要求。另外,太钢还有一套独特的创新机制:研发人员可以自主成立课题组,从研发到生产再到销售,每个环节的人都参与到课题中,对产品市场、客户、工艺进行专项研究。课题结束后,大家又都回到各自的岗位。为了鼓励科研人员静心研发,太钢实行管理和研发双渠道晋升体制,保证研发人员的收入只高不低。他们每年为进口替代研发项目的技术人才颁发几千万元的奖金,保证真正有才华的人能够得到应有的财富和地位。以王绵辉为例,若论职务级别,他仅仅是普通科研人员,但在“笔尖钢”这个项目组,他就是高领导人。比他职务高的人,都要听他的……
所有这些“用人唯贤”的机制,都指向一个目标:培育更多的“工匠精神”,在追求精益求精的道路上不断创新发展。
下一篇:宝钢工程签约浦项余热回收项目
上一篇:韶钢获评“全国用户满意企业”
最新产品
同类文章排行
- 氮化炉中渗氮与氨分解率的关系
- 渗碳件常见缺陷与对策
- 氨气分解率是高?是低?
- 曲轴气体氮化工艺过程中的重点
- 渗氮技术中的气体渗氮控制
- 化学热处理氮势控制新技术
- 退火炉炉内气氛的改善方法之一
- 热处理精密渗碳技术
- 热处理多用炉碳势控制的推荐方案
- 解析连续退火炉内气氛控制